红外(IR)吸收(或固体反射)是一种技术,可以成功地用于一个过程的连续化学分析。电磁波谱的红外波段通常被认为涵盖0.8 ~ 1000µm的波长,用频率(cm-1,波数或每cm的波数)表示为12,500 cm-1 ~ 10 cm-1。
过程分析仪最常用的红外区域分为两部分:近红外区域(12500到4000厘米-1)和中红外区域(4000到650厘米-1)。除了一个小的重叠区域,源和探测器需要在近红外将不能工作在中红外,反之亦然。大多数实验室红外分光光度计的工作范围从4000厘米至650厘米至200厘米,
红外辐射通过激发分子振动和旋转与所有分子相互作用[除同核双原子氧(O2)、氮(N2)、氢(H2)、氯(Cl2)等]。红外波的振荡电场与分子的电偶极子相互作用,当红外频率与分子的固有频率匹配时,部分红外功率被吸收。被吸收的波长或频率的模式可以识别样品中的分子。特定频率的吸收强度是它们浓度的量度。分析实验室的红外光谱主要涉及鉴别或定性分析,而过程红外光谱主要涉及定量分析。
红外分析基础:
特定的原子群倾向于同时吸收相同的频率,而其他原子对分子的影响很小。这些基团频率对红外光谱中分子的识别有很大的帮助。另一方面,类似分子,如一系列同源碳氢化合物,具有非常相似的红外光谱。因此,当样品的组成分子有明显不同的原子团时,红外分析是最直接的。脂肪族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可以用另一种技术进行更好的分析,如气相色谱法。在7µm到15µm之间的光谱中,分子间具有最好的识别能力,即所谓的指纹区。
定量分析的起点是比尔-朗伯定律,它将吸收的光量与样品的浓度和路径长度联系起来。
A= abc=log10 I0 / I
地点:
一个=吸光度
光束路径中有样品的I= IR功率到达探测器
I0=光束路径中没有样品的红外功率到达探测器
A =分析波长上感兴趣纯组分的吸收系数;单位取决于b和c的选择
B =样本路径长度
C =样品组分浓度
该定律指出,在给定的波长和路径长度以及特定的温度和压力下,浓度与吸光度成正比。
A与C的定标图可以用已知的样品组成,用于分析未知的样品。比尔-朗伯定律也有助于选择最佳的样品路径长度进行精确分析。
该定律指出,在给定的波长和路径长度以及特定的温度和压力下,浓度与吸光度成正比。
单光束双波长配置: